贺州市林业局  > 林业资讯  > 林业动态

塞北林场人 十八年造就“绿色长城”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7-10-10


  18年,他们在"坝上一场风,从冬刮到冬"的荒芜之地建起一道绿色长城,人工造林147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其中进入郁闭期的50多万亩林地,生态效益凸显,每天可释放氧气7.2万吨,可供3250万人吸收,吸收二氧化碳9.8万吨;18年,他们仅用了包括中央财政投资、省级补助资金3.2亿多元,就打造出森林资源价值已达400亿元以上的10个十万亩精品林区,在方圆约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种植了近2亿株乔灌结合、多层次、立体式的绿化带;18年间,由创业初期的区区11人,发展到现有70多人,有9个分场,下属的塞林集团晋级我省荒山造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

塞北林场林区。记者 郑世繁 摄

 


  他们靠"绿了荒山白了头,誓还绿水和蓝天"的信念造就了一个"绿色长城",用自已的青春和汗水兑现了建场时的承诺。
  他们就是塞北林场人。
  坚定初心,不辱使命挑起跨世纪的重担
  张家口坝头立地条件更差,尤其是降水量少得可怜,一度是不毛之地;由于张家口开放晚,经济长期欠发达,生态投资欠缺,到1978年森林覆被率仅为7.8%,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从1979年开始,为了保障首都北京生态安全,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家口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张家口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是毗邻北京的生态脆弱区,特别是坝上地区,平均海拔高出北京近1000米,加之有黑风口、独石口等五大风口,风沙肆虐,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导致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极差。
  1999年6月,在缺水、缺土、造林补助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张家口启动塞北林场项目,防沙治沙工作全面展开。

 塞北林场林区。记者 郑世繁 摄

 

 

  这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万全、尚义、张北、崇礼、赤城、沽源沿坝6县的39个乡镇和8个国营林场,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跨33公里,总面积达到1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5.8%;塞北林场总体规划198万亩,分三期完成。
  1999年,塞北林场工程在崇礼的老虎沟、桦皮岭,沽源的南滩、西坝,赤城的马营沟,张北的战海同时开工。
  从满头青丝到鬓角染霜,塞北林场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首任场长李宝金,2000年被正式任命为场长时已经53岁了,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初期。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宝金不死,植树不止"。在他儿子眼中,父亲是看见树比看见儿子还亲,就连每年大年初一,老爷子也要到林地转上一圈;离岗后,一有机会就让儿子陪着到林场的工程区走走看看。
  第二任场长王平,在同事们的眼中,他长年累月坚守在大山深处,一把铁锹两只手,"死把愣拧"抓造林。每年一过正月十五,他就深入实地,一沟一沟地规划,一坡一坡地设计,摸爬滚打在山上。他提出"看天植树,顶雨造林"成了造林"新常态"。
  现任场长程文秀,1985年大学毕业后就坚守在林业一线;2005年开始担任林场副场长,一年中将近200天吃住在山沟,足迹遍布塞北林场工程区的每一个角落,在造林一线从未休过节假日;在最忙碌的雨季,他一天平均下来呆在工地达14个小时,一壶水和几个烧饼、一块咸菜就是一天的干粮,因此很早就落下胃疼的毛病。程文秀担任林场"一把手"后,更是把"家"安在了工地。女儿大学毕业回家两个多月,程文秀竟没有时间陪上一天。
  总工程师张德军,时常奔波在颠簸坎坷造林路上,多次的崴脚,心梗搭支架,腰椎间盘突出动手术,给他留下多处病患。由于长年累月的身体透支,身体多处受到伤害,至今行走仍步履蹒跚,但他看到曾经工作过的一道道山梁、一座座山头、一条条沟壑,都已披上了绿装,到了秋天时,层林尽染,非常有成就感。
  崇礼分场场长张仲科一个月吃住都在项目区,回家后,家人产生了陌生感,他内心也有了愧疚感;由于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中,头发渐少,同事们开玩笑:老张的树越种越多,头发越长越少。
  邱贵福是塞北林场年青的"元老",现年40岁的他2002年从河北农大林业专业毕业后,就一头扎在一线林区工地,一干就是15年。他回想起当时造林环境时说:"张家口沿坝一线还不如沙漠地区,但我和同事们不等不靠,大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出一套'把植树时间放在降水多的时候'向老天要水的科学方法;虽然我们当年的青春小伙子鬓角开始被岁月染白,但十年前我们栽植的树木最高已经长到两层楼高了,最粗的比碗口还要粗;看着郁郁葱葱的林海,心情很舒畅,觉得把青春奉献在这里很值。"
  塞北林场人不等不靠、主动而为,仅用了18年就建成了沽源南厂、西坝、南滩、冰山梁、崇礼桦皮岭和清水河上游治理等10个十万亩精品示范工程区。
  科学栽培,力破"年年植树不见林"难题
  坝头,沟壑纵深,土层稀薄,干旱少雨,常规造林成活率低,但他们坚守"造林要见林"的承诺。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们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摸索出雨前整地、集水整地、看天植树、多季造林、适地适树的模式。春季,利用3至5月份干旱少雨、温差较大的特点,推行水平沟整地和"大鱼鳞坑+水平沟"相结合的汇聚径流的整地方式,提高地温、活化土壤、蓄积雨水。在雨热同期的7-9月份,抓住一两次有效降雨,立即组织力量运苗上山,集中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还大面积推广容器苗培育、冷藏杨树条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植物蒸腾抑制剂、趋避剂等新技术新产品,不仅提高了造林质量还延长了造林时间。
  造林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2002年,南厂工程区第一年试种樟子松,喜获成功,并很快推广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向阳山坡以及较干旱的砂地及石砾砂土地区,现在147万亩工程林中,樟子松占比在25%。
  他们还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创造出就墒造林、冷藏杨树插条造林、半隐藏式草方格治沙技术、三水造林技术。2012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防沙治沙评比活动,荣获第二名。科技兴林模式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并在西部干旱地区推广。
  他们引领全民参与造林,成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塞北林场大多数宜林荒山属集体所有,既不同于国有林场,也有别于乡村集体林场,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影响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显现。程文秀介绍道:"我们打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林业系统率先探索出了股份制造林机制,即塞北林场总场以投资入股,分场以技术入股,乡镇以管理协调入股,工程区所在村以宜林荒山入股,收益按1︰2︰2︰5分成的四级股份制造林,极大调动社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

 
塞北林场林区。记者 郑世繁 摄

 

  他们还推行承包造林、合作造林、联合造林、非公有制造林等造林新模式,激发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沽源县榛子沟村,提起61岁的王文花,人们都说"她嫁给了大山"。为了种树,2002年,她卖掉了家里刚养大了的牛羊,承包了8000亩荒山,带上干粮,拿上工具,背上树苗,天不亮就进山,当8000亩荒山造林初具规模时,她又承包绿化了1.3万亩荒山。"那时候种树可真难,山上没有路,得靠人工一趟一趟把树苗背上去,为了与雨季抢时间,种更多的树,全天休息还不到六七个小时。一年开春即开工,直到封冻挖不动坑、栽不进树才停工。光这样还不行,还得巡山防火护林,天天围着大山转,有时候累得真想躺下不干了。"王文花说。
  他们破解了小钱也能造大林的难题:塞北林场项目启动时,亩投资标准仅为140元,2010年提高到280元,在造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项目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管理上,总场负责技术指导、制定方案、检查验收、下拨资金,分场负责工程实施、落实建设资金,实现了人权、事权与财权的有效分离。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管理方法,把国家、省级、市级资金捆绑一起,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层层监管,单独建帐,保证所有资金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在工程验收上,成立专业验收组,分三年验收工程的成活率、保存率。三年后工程合格,下拔资金;没达标的,经返工复验合格,再付资金,严格的验收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在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跨33公里的坝头沿线,一片片林拨地而起,怎么管护?他们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逐级签订防火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做到责任到人、防范到点、应急到位。同时,大力加强资源管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管护实行市场化管理模式,通过选择有资质和管护实力强的公司护林,把过去单纯依靠护林员管不好、管不了的问题,交给了市场。在管理上实行管护资金和管护任务、效果"三挂钩",护林效果明显。
  "看风景的人看不到造景人的付出,种树前,我们先要在山上辟路,那时这里人迹罕至,没有树木,更谈不上景色,我们硬是在满目石头的荒野开辟了草原最美的公路--草原天路的东段。你看,这是2002年前种的,15年后已成为草原天路最美的景区,每年有20多万游客驻足欣赏我们的造林成果。"张仲科对记者说。

  

     海拔2000米的关底脑包山是塞北林场的另一个制高点,站在这里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游客到草原天路必赏这里的风光。谈起公路到山顶有段400多米长的路,张仲科说:"这里石头突兀,坑坑洼洼,越野车也上不来,最开始我们只能用马、牛驮树苗,后来修整成可以用农用三轮车拉树苗上山,为了造林,我们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了无数条这样的路。"
  在关底脑包山的山顶,2016年秋冬植的150亩的树大部分枯死了。张仲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眼泪快掉下来,"这里海拔高,风力大,土层薄,石头多,今年春夏之际有一场严重的旱情,本来发芽的树木一下子都干枯了;我相信这里一定能种活树,还会进行补种,补种一次不行,那就补种第二次、第三次......这个山头最终会是绿的!"
  据省林业规划调查院抽样调查,塞北林场工程合格率、保持率均在85%以上,达到部颁标准。

 

  逐梦前行,勇挑建设生态功能支撑区的示范重任
  从2014年开始,他们开始参与生态修复工程,负责G6高速公路迎宾廊道二期工程的绿化,在绿化建设中,他们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精神,克服地形复杂、缺水少土、天寒地冻等重重困难,技术人员坚守在工程第一线,使用了高科技含量的利于树木成活的菌根剂和稀土肥技术,新打机井20眼,铺设管道144千米,解决了反季节栽树成活率低的问题,完成各种树栽植物100多万株,按时保质地完成了绿化任务,张家口市政府对工程建设给予了"质量高、速度快、效果好"的评价,还获省申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为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称号。
  2014年至今,他们在官厅大桥两侧建设了2300亩林苗一体化产业园,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还承揽了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绿核八角台景观提升工程造林绿化、张家口市迎宾廊道绿化二期和三期、张北和沽源退化林分改造、尚义通道绿化、康保百万亩生态屏障等14处大型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在建项目投资累计达到6.13亿元,涉及全市的10个区县。同时在怀来、察北流转土地1.2万亩,建设起环官厅湖绿色景观基地和察北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

 

 

  经历了成人礼的塞北林场人并未止步,他们制定了2017-2025年建设规划,到2025年规划新造林90万亩。
  张仲科说:"我们造林工作已经进入爬坡攻坚阶段,都是难啃的工程,从今年开始,已种到坝头最高峰海拨2200米的桦皮岭上,几乎等于在石头上种树。"
  "为完成2017-2025年人工造林90万亩的重任,将大力推广现有优良苗木,积极引进其他优良树种,特别是引进国内外抗旱、抗寒、耐瘠薄、防护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优良品种;在技术应用上,重点推广能够促进根系生长ABT生根粉、高效吸水剂、容器育苗、地膜覆盖等造林技术,同时,根据项目建设和生产需要开展科研活动,解决造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完成2017-2025年封山育林40万亩的任务,坚持'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利用树种的天然下种和自然更新能力,采取划界封禁,严禁樵采、放牧、无证野外用火等现象发生,以达到恢复森林植被、提高灌草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了改善林木生长环境,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努力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程文秀充满信心地说。(郑世繁 张世豪 冯永超)

信息来源:长城网 | 责任编辑:贺州市林业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