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林业局  > 林业产业  > 特色林产业

葡萄园里的故事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7-07-03


  炎炎夏日,八步区桂岭镇兴德村的村民周起玉顶着烈日在葡萄园里剪枝。近30亩的葡萄园里,翠绿的葡萄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叶底下挂满了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周起玉看着绿意中隐现那浑圆晶莹的葡萄,心情也如阳光般灿烂。

  周起玉是兴德村的贫困户,说起他的脱贫致富路,可谓是一波三折。原来,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因为妻子患病,外地就医医疗费昂贵,家里又有两个老人、一双儿女需要照顾,加上自己也厌倦了打工生活,于是他决定返乡创业。

  回到家后,他开始养猪。听说猪粪还能用来种东西,他又有了另外一种心思。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决定种葡萄。周起玉去广东进了几批葡萄苗,第一批就买了1万多株。

  种了葡萄他才发现,这葡萄是个娇贵的植物,需要花费很多心思,除却平时的施肥、喷药,还得剪枝剪叶。但最让人头疼的,是它容易生病。

  周起玉说:"我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这个葡萄其实有很多病。我去桂林请师傅,这个不行就换另一个,来来回回请了三四个。"

  这边葡萄种植进展缓慢,那边的养猪又掀起了高热病风波。

  无法兼顾两头的周起玉决定把猪都卖了,专心经营他的葡萄园。

  命运似乎跟他开起了玩笑。等了三年,葡萄终于挂果了,但成熟的"黄意大利"品种因口感不佳,根本卖不出去。

  种植葡萄的失败让周起玉债台高筑,不仅把养猪的收益都搭进去了,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

  "我父母说我整天迷着这个葡萄,其他什么都不做,现在亏钱了,还不如出去打工呢。我爱人也劝我不要种了。"周起玉说,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都劝他放弃。

  但他就是不服输,一心要把葡萄种起来。

  根据产业扶贫政策,当地政府出钱为周起玉的葡萄园搭建起大棚以及水泥支架等基础设施,缓解了他资金紧缺的困难,增强了他的信心。他本人也去桂林学习技术,终于摸得了一点葡萄种植的门道。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砍掉了所有的"黄意大利"葡萄树,换种"夏黑"品种。

  "夏黑"葡萄不仅早熟、植株生长势强、抗病性强,最重要的是对肥的吸收能力好,只要下好肥,苗就长得好、挂果多。

  经历了这几年的折腾,周起玉渐渐熟悉了葡萄种植的技术,在怎么定植、如何下肥、怎样防治葡萄的病虫害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经验积累。并且,他还经常到其他葡萄种植地参观学习。"想要葡萄品质好、产量高,管护到位,没有技术根本不行!"

  "新植葡萄株长出新根的时候要及时追肥,幼苗长达20厘米以上时,开沟施腐熟烂粪或复合肥,平时还要注意观察苗的生长情况,适当喷施叶面肥。"如今的周起玉对如何给葡萄下肥说得头头是道。

  由于掌握了技术,还选对了适宜本地生长的葡萄品种,这一次没有再让他失望。

  "夏黑"葡萄因为其穗形整齐紧凑,果皮呈蓝黑色、外观美、厚实但无涩味,果肉含糖量高、耐贮运等特点深受本地市场的青睐。

  "去年'夏黑'第一次挂果,没等老板来收,就被顾客在地里采摘光了。每亩差不多能赚六七千元。酿的葡萄酒也卖了200多斤,赚了有1万多元。"周起玉笑着说,"去年还了一点人家的钱,如果一直好下去,赚了钱以后想盖个房子,日子就越过越好了。"

  周起玉的坚持,让很多村民增强了创业的信心。大家种植葡萄、种植食用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取得较好的效益。2016年,该村55户253人脱贫,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记者:刘梦霏;通讯员:罗佳良)

信息来源:贺州传媒网 | 责任编辑:贺州市林业局管理员